最机灵的辰兽猴的诗歌
猴本是灵长类动物,有史以来与人类相亲,平时采野果为食,喜欢在山崖中群居,机敏灵动,腾挪攀援,无所不能。被人捉住后接受引养,常能表演各种猴戏。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猴子就当起了动物演员,开箱戴帽穿衣,执器翻腾跳跃,令人解乏,成语里“沐猴而冠”就是这么来的。正因为猴子比较可爱,因此历代诗人咏猴(猿、称、猱)的诗词数量不少。最早的有
《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之句,曹操《薤露行》也有“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之语。有人做过统计诗题中出现“猴”“猿”“猱”等字的,《全唐诗》中共有57首,《全宋诗》中共有112首。
晋代是崇尚黄老之学最繁盛的时代,朝野上下研究玄学的人很多,郭璞(276-324)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既研究物种,也研究人文,编注过上古的词典《尔雅》。他曾经写过一首《白猿赞》,记述了一个传说故事:楚庄王在荆山狩猎,发现那里有个长臂白猿,善于攀腾并能接矢。许多军士把它重重围住,用箭去射,谁知射出之箭,全被那个白猿接住,毫发无损。楚庄王有点不服气,便叫来楚国第一射手,名叫“养由基”的弯弓射猿。白猿看到养由基在瞄准,便啼泣不止,因为感觉到来者是个神手,白猿无接矢时间,心已受伤。《白猿赞》原文是
白猿肆巧,由基抚弓;应眄而号,神有先中。数如循环,其妙无穷。
这首费词描写养由基箭发疾速,未见矢飞,即已中的,犹如数术循环,其中有一种奥妙无穷的玄学哲理。
写猴子的叫声,最早有南朝陈代萧诠的《赋得夜猿啼》诗
桂月影才通,猿啼迥入风。隔岩还啸侣,临潭自响空。
桂藤疑欲饮,吟枝似避弓。别有三声泪,沾裳竟不穷。
这首诗题“夜猿啼”三字,实际上是个固定的题目,有好多人在写。他这首诗构思相当巧妙,主要从两个方面着墨:一是景,作者构想在桂月初升,银光酒地之时,阵阵清风吹来,高高的天空中传来野猿的哀啼;诗人便想象此刻,它攀着树枝,想饮口清凉澄澈的潭水,似乎形成“潭边挂猿,水中捞月”的意象。二是情,失群的猿猴吟啸之声,可在月光照映下的深潭中回响,好像隔着山崖呼唤它的同伴,又好像在林枝间躲避猎人的弓箭。这种特别凄凉的哀啼,使人仿佛看到猿在潸然落泪,连人们听了,也会产生无穷伤感,泪湿衣裳。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形,节奏鲜明,值得一读。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712-770)有两首猴诗,最为精彩。其中一首五律是《咏猿》
袅袅啼虚壁,萧萧挂冷枝。艰难人不免,隐见尔如知。
惯习元从众,全生或用奇。前林勝每及,父子莫相离。
这是一首以猿喻人的五言律诗。猿和人相似,同有爱抚后代之情,随时随地提防生活环境中的危险。诗中以猿的孤独无助比喻世间的冷暖难测。诗人以听到长长的一声猿啼起兴,那啼声在虚岩绝壁间回荡,好像看见一只孤猿,独自在林间攀援。诗中的意思是在说,猿猴虽是动物,也知道生活中有许多难以预测的事,本来习惯群居生活的互助互爱,现在为了保全自己,只好用些奇巧伎俩。幼猿在前面树林中騰跃,总想追上老猿。猿的艰难,人也难免!所以诗人发出感慨:你们父子相依,不要再分离吧!诗人杜甫经过安史之乱,骨肉分离,源泊四方,困苦与猿相似,故闻猿啼而生出无穷惆怅,创作了这首佳作。
明代诗人薛蕙(1489-1539),字采君(一作君采),号西原,毫州人。少年时即能诗能文。评论家沈德潜说,他的诗“以
冲淡为宗,五言古风,独饶高韵”。他有一首《江猿》诗,描写峡江的猿猴,情景交融,清新可读
舟行转江峡,处处响哀猿。极浦云方合,连山雨正昏。
接条时自拄,饮水复相援。不待三春尽,先伤游子魂。
这首五律,写诗人乘船经长江三峡,感受到“两岸猿声啼不住”的真情实景。在前面河流交汇处,黑云压过来了,忽然连山的风雨,下得天昏地暗。两岸的猿猴接条自拄,饮水时一个牵一个,互相照护。诗人见此情景,感触良多;觉得春天还未完全过去,还是一年中美好的季节,可是凄凉的猿啼,早已使人情伤魂断。
《西游记》里有些对石猴的吟咏,虽然意在通俗,语言直白,却别有佳趣,不妨摘录两段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卯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漂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