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关于蛇的诗歌

最早提到蛇的上古诗歌,是《诗经・小雅》里的《斯干》此诗写太ト占梦时,如果梦见蛇则预示“弄瓦之喜”,将生女孩,而女孩将来会有好运。由此可见,蛇在古人的心目中,也可以充当吉祥之物。《楚辞・招魂》中也有5篇涉及蛇,但都是祭祀祝辞里的角色,非常恐怖。历代咏蛇的诗篇里,有赞有贬、也有不赞不贬的客观描写,但一般没有深远一点的寓意。

汉末杨的《蚺蛇》四言诗,属于客观描述蟒蛇的早期诗篇

蚺惟大蛇,既洪且长。彩色驳荦,其文锦章。食象吞鹿,腴成养创。宾享嘉宴,是豆是觞。

杨孚字孝元(或作孝先),广东南海人,曾任议郎。此诗见于《太平御览》所录他编辑的《南裔异物志》,这一志书是历史上最早一部交州一带(包括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地区)的物产志,很有实用价值。此诗刻画蚺蛇的形象,大而且长,色彩斑斓,如锦如绣,美丽华章,连象和鹿这样大的动物都可以吞下去,但它的肉可以入药,而且又是一种美食。全诗文字生动,可谓雅俗共赏。

晋代傅玄(217-278)有ー篇《灵蛇铭》,专门描述传说中神异而有情义的蛇

嘉兹灵蛇,断而能续。飞不须翼,行不假足。上勝霄雾,下游山岳。进此明珠,预身龙族。

晋干宝《搜神记》说:“隋县溠水侧,有断蛇丘。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余,蛇行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隋侯珠,亦曰灵蛇珠。”此诗即叙其事,大意说:这个灵蛇真不简单,断了能够自己接起来;没有翅膀也能飞,没有脚也能行;上可腾入霄雾之中,下可游历山岳之境;含明珠以答谢恩人,真可置身于龙的族类。

郭璞(276-324)是东晋博物学家,对各种生物比较熟悉,他写过三篇有关蛇的赞铭,一是长蛇,一是巴蛇,一是蟒蛇

长蛇赞

长蛇百寻,厥鬣如彘。飞群走类,靡不吞噬。极物之恶,尽毒之厉。

巴蛇赞

象实巨兽,有蛇吞之。越出其骨,三年为期。厥大何如,屈生是疑。

蟒蛇赞

蠢蠢万生,咸以类长。惟蛇之君,是谓巨蟒。小则数寻,大或百丈。

“长蛇”是上古传说中一种可怕的蛇类。《山海经・北山经》 说大咸之山“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赞诗大意说:长蛇有百寻之长,项上有猪鬃般的长毛。所有飞禽走兽没有它不吃的,真太可恶了。

《山海经・海内南经》上有“巴蛇吞象”的故事。赞诗是说:象本是巨兽,居然有蛇能把它吞下,三年之后,才将骨头吐尽。可见这种蛇到底有多大?连屈原在《天问》中也提出了这个问题。

蟒蛇是巨大的蛇类,赞诗说众生万物,都分类别。在蛇类中称雄称的,只能是蟒了。小的有八九尺,大的上百丈,它的确是众蛇之王。

唐代李绅(72-846)有一首《灵蛇见少林寺》诗,前有小序,说明背景:“二大松上青蛇,不知所自。下马之际,忽坠于地。盘结异状,若紫组绶。青光射,通之不怒。问其寺僧,僧云尝见。因令视,以箱奁引之,遂逶迤就器。送寺外,倏忽如失之。”原诗是

锁文结绶灵蛇降,蠖屈螭盘顾视闲。鳞蹙翠光抽璀璨,腹连金彩动弯环。已应蜕骨风雷后,岂效衔珠草莽间。知尔全身护昆阆,不矜挥尾在常山。

李绅字公垂,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这首诗之前的一段文字,已将在少林寺见到灵蛇的情景写明白了。诗的前四句是写灵蛇之状,花纹流光溢彩,身态盘屈悠闲。后面说它遇难被救之后,并不像“断蛇丘”的灵蛇含珠以报个人,而是全力挥动其尾,以身护众人。说明少林寺人灵蛇,更是蛇类的佼佼者。

宋代黄希旦(1033-1074)的《灵蛇》诗,本身就是一篇记事

嘉祐辛丑岁,郡侯得召伯。是时夏六月,云日红翁赫。殿北古龙堂,窗户久不辟。俄然灵蛇见,宛转真象侧。蟒甲锦绣文,灿烂辉五色。视之颇驯扰,狎之不惊惕。郡侯率群僚,朋来拥荆戟。迟留夜未午,风雨满天黑。迅电瞥四起,狂雷随一击。须臾风雨收,形影谁能觅?斯盖龙之灵,变化固难测。方知至神物,其来表有德。

黄希旦字姬仲,号支离子,邵武(今属福建)人,是九龙观的道士。这首七言古风,记录了宋代初年灵蛇现形的事,作为道教人士,认为是一种吉兆,象征郡侯(地方官)有德。此诗前20句,把时间、地点和人物详细地记载下来,说明灵蛇在窗户紧闭的龙堂里出现,全身花纹鲜明,性格柔顺,官吏们一直在堂外野地里观察。等到夜里,忽然雷电大作,风雨随至,雨停了蛇也不见了。本来老屋里藏有大蛇,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经过这样的渲染,地方官就成了召伯一样的人物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