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鸡文化!

鸡是传统餐肴中的翘楚,在菜单里无所不在,最为盛大的莫过于“百鸡宴”,常在粵西民间新年后的“年例”节日中举行。

在年例那天,湛江农村户户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路旁插满彩旗,鞭炮霹雳,锣鼓咚咚,此起彼伏;醒狮班也前来舞狮助兴,素有“年例大过年”之说。那天,各家各户把煮熟的鸡用盘子装好,集中摆放在村中祠堂前面的广场上,八方亲友不请自来,大家放眼望去,千百只鸡挨碗排列,一片灿烂,香喷喷的白切鸡,黄澄澄的红烧鸡,足有“百鸡”之数,引来一阵阵欢笑。

川菜中鸡味最具地方特色,其中道教祖庭青城山的“白果炖鸡”,则是一款道观传统名膳。相传清代青城山天师洞有位道长体弱多病,道友们就利用山中盛产的银香果实,加入鸡汤,文火炖浓,结果使道长恢复了健康,于是传下这种绝妙的膳食。白果炖鸡汤鲜肉嫰,滋补养生,当下号称“青城四绝”之一。

川菜里有一种名品“宫保鸡丁”,关联到清光绪初年的四川总督丁宝桢。这位清官经常下乡了解民情,有一次到了午饭时间,无法回城,只好在乡村小饭店里吃饭,可是小店里的荤菜已经卖完,店主见是贵客,只好把幼鸡杀掉切成鸡丁,加上家里剩余的花生米、干辣椒一起炒制,结果肉嫩味美,分外可口,大受丁宝桢赞赏,于是传下这道名菜。

在四川,还有一道名菜叫“口水鸡”,是一道热菜。由于佐料丰富,集“麻辣鲜香嫩爽”于一身,有“名驰巴蜀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州”的美誉。“口水鸡”这名字乍听有点不雅,脑子里随之就会出现一副口涎四溢的漫画般形象,不过它的来历倒有些文气,郭沫若所著《洪波曲》中有一段说:“少年时代在故乡四川吃的白砍鸡,白生生的肉块,红殷般的油辣子海椒,现在想来还口水长流。”烹调师就拈来其中“口水”两字,成就了今天扬名八方的佳看。

在鸡的食谱中,有一道不用锅煮的美味称为“叫化鸡”,原出于浙江杭州贫民窟。以乞讨为生的穷人,偶然得到一只鸡,又没有正规的锅具烹煮,只能用涂泥烧烤的土办法焗熟而成,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货色,想不到却有特殊的鲜香之味。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微服游江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从一个叫花子那里尝到了这种美味;那是用荷叶将洗净的鸡包裹,外边再包泥土烧烤面成。乾隆爷觉得异常好吃,急问其名,丐帮帮主不好说是“叫化鸡”,便随口说那是“富贵鸡”。从此,丐帮发明的这一烹调法,便成为鸡肴的经典著作。

彝族的砣砣鸡,也是一种特色鸡肴,主要以回锅、清炖为主。四川凉山彝人吃鸡,一般先砍成砣砣,拌上佐料回锅,具有“辣子鸡”的风味。

云南貅族过去用陶锅煮鸡,一般不用刀切,而用手撕成条块。特別要准备一碗用鸡汤做成的辣椒水,里面还要放少许花椒、大蒜以及炒过的盐。将煮好的鸡块蘸着这种辣椒水吃,味道特殊。鸡翅膀一般给小女孩吃,老人说吃了会梳头,鸡腿一般给小男孩吃,他们吃了跑得快,但小孩不能吃鸡爪、鸡血。

云南彝人吃鸡还有一个习惯,杀鸡前先要备好一个放凉开水和盐的碗,使鸡血滴在里面凝成块状,然后将花椒面、辣椒面、醋、香油倒在鸡血里拌着吃,味道很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