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生肖文化传承和发扬
古人用十二生肖,开始只是为了方便纪人纪年纪物,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用途便逐步引申到了人类生活与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我国传世的文献中最早记录十二生肖的是东汉时期王充所著的《论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但十二生肖的实际采用要远比王充著《论衡)时,还要早很多。十二生肖在我国民间流行普及早已蔚为大观,妇孺皆知。古往今来,无论是足不出户的村夫野老,还是目不识丁的走卒乞丐,他们或许“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甚至今夕是何夕都不太清楚,但问到他属什么?基本上没有答不出的。在北京的圆明园公园和昌平区十三陵水库附近的蟒山国家森林公园里陈设有铜铸的十二生肖头首和石雕的十二生肖。我亲眼所见凡到此观光游览的中外游客,大都会很高兴很亲切地伴着与自己所属的生肖像合影留念,作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影像珍藏。
由于人们的喜闻乐见和高度关注,十二生肖早已从简单的纪人纪时原则发展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民俗文化现象,长盛不衰。在民间大量流传的有生肖绘画、雕塑、游戏、剪纸、书法(形意十二生肖),器皿、灯具、邮票、钱币、金银的、宝年。首日封、而食服饰等见之于形和物的生肖艺术。生肖文化的语言艺术更有其独特的魅力,如生当诗与对联、成语谜语敞后语、手机祝福短信等,不胜枚举。尤其是古人对生肖情有独钟,不但人活在世上要使用生肖镜、生肖钱币生肖屏风、生肖服饰等以图吉列,而且还要佩做生肖护符、生肖玉似、链、吊坠等以图保佑:同时死后还要带上生肖佰,富贵人家的嘉室还要绘上生肖壁画等,真可谓是生生死死与生肖相依相伴。
齐白石老先生从雕花木匠到一代国画艺术大师 、书法大家、篆刻巨匠。在三大艺术领城登峰造极.为20世纪家喻户晓,1953年被投子“中国人民艺术家”的至高称号。《齐白石十二生肖图》乃大师毕生得意生肖杰作,目前估价早已过亿。
我国邮电部门自1980年起发行了第一枚《庚申年》生 肖猴特种邮票后,紧接着又相继发行了其他11枚生肖特种邮票,到1991年发行的《辛未年》生肖羊特种邮票。12 年间十二生肖在方寸邮票上逐一亮相,向世人展现着各自的魅力,成为每年辞旧迎新的“吉祥物”。在集邮市场上,最早发行的十二生肖特种邮票的市值早已成倍翻番,深受集邮爱好者的喜爱。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发行首枚生肖贺岁纪念币,随后每逢春节前,中国人民银行都要发行一枚相应的生肖贺岁纪念币。生肖钱币是国家法定货币,带面值可流通,权威性高,收藏价值大。
近年来,热心人士还将十二生肖搬上了电视电影屏幕,如《十二生肖传奇》,大型连续卡通片《十二生肖闯江湖》、《十二生肖总动员》,国际影星成龙主演的2013年贺岁片《十二生肖》等,都深受观众的喜爱,对十二生肖的宣传普及,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生肖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俗气息浓郁芬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大众基础、辐射性广,凝聚力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肖文化的普及既是民俗传统文化生命力旺盛的表现,也是历朝历代的上层社会和知识阶层推波助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