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猴的科学家和院士
茅以升
茅以升(1896—1989),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20世纪30年代,他主诗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9年到1981年,茅以升先后任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院院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 科学院学部委员。198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89年11月12日,在北京逝世。
朱夏
朱夏(1920—1990),又名小可,嘉兴人,出生于上海。15岁时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次年考入中央大学地质系。1940年毕业后考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先后参加和担任四川威远构造详查,川康边境地质矿产调查和变质岩研究,黔湘边区和贵州开阳、务川等地汞矿调查工作,并参加了黄汲清领导的1:300万中国地质图和1:100万分幅地质图编制工作。1946年考取公费留学;翌年,与夫人严重敏一同赴瑞士深造。1949年10月6日,朱夏夫妇毅然中止学业,回到祖国。回国后,在杭州协助建浙江省地质调查所并任副所长。1951年到上海参加筹建华东工业部地质处。其间,撰写了《矿物原料概论》、《中国的金》等专著。
刘高联
刘高联(1932.7.5-2008.3.8),工程热物理和流体力学家。江西奉新人。195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涡轮机专业研究生班。上海大学力学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叶轮机气动理论和流体力学的研究。在吴仲华的叶轮机三维流动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以变分理论为骨干的新理论体系。提出了流体力学变分原理的建立和变换的系统性途径,首次建立了叶轮机三维流动正命题、反命题及杂交命题的变分原理及广义变分原理族。同最优控制论结合,创立了三维叶栅和流道的优化设计理论。发展了可自动捕获各种未知界面的变域变分理论和广义有限元法。提出了一系列流体力学新通用函数,开拓了三维流动反-杂交命题的映象空间通用理论及解法。近十年来,重点开辟非定常气动力学反命题、多工况点流体力学反命题以及气动-热-弹性耦合理论等新方向。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方守贤
方守贤,加速器物理学家 1932年10月28日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曾任该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
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等时性回旋加速器中存在着一种由于自由振荡而引起的不等时性现象。1982~1983年在西欧联合核子研究中心工作,参加新型强流反质子积累环设计、负责聚焦结构设计,发展了一种适合于小中型环形加速器的消色散方法。1983~1986年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储存环设计,对其理论设计作了改进。1986~1992年全面领导BEPC工程建设、运行及改进,按期完成投入运行,整机性能在国际同能区的机器中占领先地位。近期从事强流质子加速器、同步辐射光源、散裂中子源等前沿领域研究。 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陆元九
陆元九(1920~)来安县张山集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民国30 年(1941 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民国34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1949 年获得该院科学博士学位,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福特汽车公司主任工程师,从事最优控制,动态系统测试、涡轮机控制等研究开发工作。
1956 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工作,任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参加早期的探空火箭、人造卫星及一些战术导弹的控制工作。1968年起,调到国家航天工业部工作,历任研究员、部总工程师、部科技委常委,从事自动控制在航天方面的应用。参加多种运载、导弹、卫星的方案论证及飞行数据分析等工作。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 余篇,编写了《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惯性器件》上下册等著作。
庄逢辰
庄逢辰,火箭发动机和工程热物理专家。1932年1月28日生于江苏常州。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机械系。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创立了液体推进剂高压蒸发模型,研究了高压相平衡和流体热力学性质的非理想性、汽液界面运动和过程的非定常性以及推进剂的分解和离解反应,提出了自燃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燃烧过程计算综合模型,得出了该型发动机的燃烧性能变化规律;研究成功MMH/NTO火箭发动机燃烧声学不稳定性和声腔阻尼的数值评定技术,应用于神舟号载人飞船轨控发动机的燃烧稳定性分析和改进;对我国氢氧发动机喷注器的雾化机理和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雾化特性计算模型和喷雾燃烧模型,得出了该型发动机的燃烧流场内部信息,为我国氢氧火箭发动机推力室设计的方案选择和性能改进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主要代表作有《液体火箭发动机喷雾燃烧的理论、模型及应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设计基础》等。
林秉南
林秉南, 水利学与河流动力学家。原籍福建莆田,1920年4月21日生于马来西亚。194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1947年和1951年分别获美国依阿华大学水利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国外最早提出两种指定时段构造特征线网法,并提出当时属于先进的明渠不恒定流计算法。同时还展开浓度对泥沙沉速影响和水槽输沙试验研究,成果曾为各方引用。1956年以后,集体发展了宽尾墩等收缩式新型消能工,为高坝泄洪提供了大幅度减少下游河床冲刷深度的方法,已在多初工程应用。1985年至今担任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组长。1997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利工程奖,同年当选为国际水利工程研究协会(IAHR)荣誉会员。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家,我国水力学学科重要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林秉南同志,因病于2014年1月3日18:5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