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牛的科学家或院士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钱三强

钱三强(1913~1992),原名秉穹,民国二年(1913)10月16日生于绍兴,定居吴兴(今湖州市),著名学者钱玄同之子。二十五年(1936)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翌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在居里夫妇指导下从事原子核物理学研究,二十九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三十一年转法国里昂大学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次年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并指导研究生。后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生导师。三十五年获法国科学家亨利、德巴微奖金。曾同何泽慧(夫人)等合作研究发现中子打击下铀核三0和四0现象,得到各国物理学界认可,深化对核变之认识。 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严济慈

严济慈(1901年1月23日—1996年11月2日),字慕光。出生于浙江东阳。物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48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一、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严济慈于198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十分关心培育科技人才,他培养出许多著名科学家。他与李政道教授合作组织中美联合招考赴美物理研究生项目,担任招考委员会主席,在国内招考与物理有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共选拔900多人,分布在美国72所学校从事研究工作,现已有一批学成回国服务。他在自述中说,“我要在党的领导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努力去做一个不自满自足地闭门幽居以科学术士自居的人,不让自己成为以老一辈的科学领导者自居的人,而是懂得老科学家与年轻科学人员联合的意义和巨大的力量的人,自愿和乐意给年轻人打开一切科学道路使他们登上科学高峰的人,承认科学的未来是属于科学青年的人”。

张煦

张煦, 通信工程学家。1913年11月6日生于江苏无锡。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4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早年参加通信建设的著名教授之一。在我国通信建设的历史转折阶段起了带头和推动作用。1952年,首次开讲“长途通信”课程,连续出版了《长途电话工程》、《无线电工程》、《多路载波电话》等10余部高校教材和科技参考书。1962年首次在大学开讲“晶体管电路”课程,1957年首次讲授“数据传输”课程。1980年开始讲授“光纤通信原理”。编写出版《晶体管电路分析》、《数据通信》、《光纤通信技术》等书籍10余本。1991-1993年出版《现代通信技术和大学教育》书两集。1995-2000年编写出版《信息高速公路》共3集,《信息高速公路纵横谈》共2集,《谱写科学人生》共6本。我国通信界元勋、光纤通信的奠基人之一,卓越的通信工程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9月12日7时5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2岁。

洪德元

洪德元(1937—),绩溪县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79-1981年在瑞典隆德大学作访问学者。1988年晋升研究员,198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导,1990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现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世界植物志》指导委员会委员,美国和日本植物学会通讯会员,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主任。

王中林

王中林美国国籍,材料科学家。1961年11月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987年获得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王中林主要从事材料科学和纳米科学研究。他在纳米材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等多方面取得了多项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颜德岳

颜德岳,高分子化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早年严格求解各种聚合反应的动力学微分方程组,推导了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函数等分子参数的解析表达式,建立了聚合物分子参数与聚合反应参数的定量关系,比较系统的发展了聚合反应动力学的非稳态理论。他和合作者还报道了带侧基和主链含雑原子大分子的均方逥转半径公式。本世纪初以来,他在超支化聚合物可控合成方面提出了不等活性双组份合成思想,设计了多种合成途径,发展了有效控制超支化聚合物多分散性及拓扑结构的方法,并实现了超支化聚合物的-、多尺度自组装,尤其是在实验室观察到了分子宏观自组装现象,提出和证明了其分子堆积模型。他和他的学生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聚丙烯熔体相分离诱导结晶、碳纳米管表面改性、乙烯基和氧杂环的杂化聚合等工作;还对长烷基链尼龙、非氟聚合物质子交换膜、薬物智能输送等领域做了较系统研究。 

杨廷宝

杨廷宝(1901~1982)字仁辉,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河南南阳人。 1915年,杨廷宝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1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他在求学期间,多次获得全美建筑系学生设计竞赛的优胜奖。1926年赴欧洲考察建筑,1927年回国加入天津基泰工程公司。他曾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东北边防长官张学良设计出营建公寓的方案,打破了外国设计师垄断中国建筑设计的局面。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设计有南京的中央医院、中央体育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北京的交通银行、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京奉铁路沈阳总站等。1932年,他受聘于北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持古建筑的修缮工作。由他主持的天坛祈年殿等古建筑修缮工程及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建筑整体规划和设计,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1940年起,他兼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

罗沛霖

罗沛霖,电子学与信息学家。1913年12月30日生于天津市。193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2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特荣誉级哲学博士学位。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产业部高级工程师。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1年到1953年负责引进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电子元件制造企业,并参与工厂设计,以后为建厂技术总负责人。多次参加主持编制国家科技规划的电子学部分。曾主持我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和国产最早系列化电子计算机研制的技术工作及组织工作。对我国电子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工业建设做出重要带头及奠基性贡献。在学术与技术方面,对雷达、信息理论、电子电路、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电机、电器、工艺评估方法学、经济财政数理分析以及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动向等有创造性成果。获2000年度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及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建会百年纪念奖。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终身会士。 2011年4月17日逝世。

王选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出生于上海。计算机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王选是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者。从1981年开始,他便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起成为商品,在市场上大量推广。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是北大学者群体的杰出代表。他胸怀科技报国的雄才大略,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倡导团队精神,并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他不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

由于贡献杰出,王选1986年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987和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毕昇奖;1990年获陈嘉庚奖;1991年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1996年获王丹萍科学奖;1997年获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奖;1999年获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1993年、1995年及1999年、2000年还分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及首都楷模、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并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劳模。

2001年王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06年王选去世后,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部和教育部联合决定,在广大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中开展向王选同志学习活动。希望广大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学习他对国家、对人民忠心耿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爱国情操;学习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真诚合作的思想风范;学习他献身科学、努力拼搏、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自主创新精神;学习他以提携后学为己任,甘为人梯、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

庄逢甘

庄逢甘,空气动力学专家。1925年2月11日生,江苏常州人。197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入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学习。1946年毕业在交通大学航空系任助教。1947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和数学学位。1950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航空研究院获硕士、博士学位并任研究学者。同年8月回国。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数学系副教授。1951年7月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兼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3年6月担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主任教员、教授。1957年2月担任国防部五院空气动力研究室主任。后扩建为研究所后,历任空气动力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三分院副院长。1978年到1983年,任七机部一院副院长、国防科委29基地副司令员、七机部总工程师,1983年到1988年任航天部总工程师,1989年到1993年任航空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到1998年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副主任,1999年到2002年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2002年6月起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第三、四、五届副主席,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第三、四届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亚洲计算流体力学学会主席。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85年,因对我国战略导弹技术的重大贡献,获得国家科技特别奖,199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特殊贡献的老专家,1993年获航天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4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载人航天突出贡献者奖,2008年获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2010年11月8日凌晨2时30分在京逝世,享年85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