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虎的科学家或院士


苏步青 

苏步青(1902.9.23-2003.3.17),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苏步青从事微分几何、计算几何的研究和教学70余载,自1931年到1952年间,苏步青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连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在复旦数学研究所,苏步青更有,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烈祖、兆熊,字藕舫,绍兴会稽东关(今属上虞市)人。

光绪二十年(1894)入东关镇敬义小学。三十一年5月,进绍兴东湖通艺学堂,半年后考入上海澄衷学堂,三十三年转入复旦公学。宣统元年(1909)考入河北唐山路矿学校,二年毕业。后考取第二次“庚子赔款”赴美国留学公费生,入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民国二年(1913)毕业,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学习气象。五年,在美国加入任鸿隽、杨杏佛等发起之“中国科学社”,任《科学月刊》。七年秋,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应聘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地理学和气象学。九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前身)地理系主任。十四年,应上海商务印书馆之聘,任该馆。十五年,到天津南开大学教地理学和气象学。十六年,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之聘筹建气象研究所,次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立南京气象台,开展气象研究,奠定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基础。十九年起彻底结束中国领土和海域之天气预报由外国人发布之历史。二十二年4月,委任为中国出席第五届太平洋科学会议代表。二十五年4月起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解放。学校几度搬迁,在十分艰难条件下,始终依靠师生,坚持“求是”校训,并亲自撰写《求是精神和牺牲精神》一文,提倡追求真理,不怕牺牲之精神,聚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使学校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大学。抗日战争期间,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西迁,转辗赣、湘、两广到达遵义,被誉为“文军的长征”。三十五年,迁回杭州。在反内战、反饥饿斗争中,积极支持于子三等进步学生的爱国行动,公开揭露反动派杀害于子三。次年7月,当选为党团合并后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三十七年3月,当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周培源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出生于江苏宜兴。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雷啸霖

雷啸霖(1938年11月27日—),出生于广西桂林。物理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加入九三学社。

童年时代的雷啸霖亲眼目睹了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土的沦丧迫使他跟着父母颠沛流离到山区农村,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对侵略者仇恨的种子,同时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思想。由于父母的教诲和引导,雷啸霖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他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强烈兴趣,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从少年到青年,他一直把爱迪生、牛顿和爱因斯坦作为自己的偶像。1994年,雷啸霖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5年,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96年获得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至2009年底,雷啸霖在国际物理学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90余篇,其中他为第一作者的论文150余篇。据SCI统计,他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中单篇被引用100次以上的有5篇,其中最高一篇230次。

李政道

李政道(1926.11.24 — )上海人。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1943年考入迁至贵州省的浙江大学工学院,不久转入理学院物理系。1944年因战争停学,1945年赴昆明转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师从吴大猷教授学习量子力学。1946年经吴大猷推荐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研究院,在物理学家费密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1950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该校天文学系工作半年,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系任教并做研究工作。1951-1953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年到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任职至今。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60-1963年受聘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讲座教授,1964年任该校费密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年任全校讲座教授。

饶子和

饶子和,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1950年9月6日生于江苏南京。197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9年获墨尔本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Nature上发表了SIV-MA的晶体结构,首次提出HIV及其家族分子的装配模型在Cell上发表了HFactorⅨEGF-likeDomain与Ca2+结合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果,揭示了该复合物的生物学机理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成功地解析出第一个SARS病毒的蛋白质-3CLPRO及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为抗SARS药物的发现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论文在PNAS上发表。其研究组已经系统地表达出200余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解析出50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

刘仙洲

刘仙洲,(1890.1.27-1975.10.16),机械工程专家。河北完县人。191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头等荣誉”毕业文凭。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用汉语讲课,并发奋编写多种中文教材,成为我国自编工科大学教科书的创始人。奠定了我国机械工程教育的基础。1933年,开始编订《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定义并统一了汉语机械工程名词。同时是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研究的创始人,曾长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积极从事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中国农业机械工程发明史的研究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孙钧

孙钧, 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家。原籍浙江绍兴,1926年10月3日生于江苏苏州。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现任同济大学地下建筑工程系教授。在隧道与地下结构学科领域开拓并建立了新的学科分支(1960)—地下结构工程力学,对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岩土材料流变学和地下防护结构抗爆动力学等学科前沿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近十余年来,在城市环境上工学和软科学理论与方法(侧重于智能科学)在岩上工程中的应用方面也有相当的创新进取。自80年代以来,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种重大工程研究项目约40余项,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结合科学研究,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名,并于1960年起在同济大学主持兴办了国内首所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学专业。 

葛均波

葛均波(1962年11月8日—),出生于山东五莲。心血管病学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葛均波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心内科主任、心导管室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理事,中德医学会名誉会长,全球华人心脏保健网主席,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SCAI的BoardofTrustee成员;还被聘为德国Essen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客座教授。

贺福初

贺福初, 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家。1962年5月生于湖南安乡,原籍湖南澧县。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4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该所研究员、所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⑴发现一种能特异刺激肝细胞增殖和肝脏再生的新细胞因子即人肝细胞生成素(HPO),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cDNA序列,并率先研制出重组人HPO首次揭示了存在于原代肝细胞或肝癌细胞膜上的HPO高亲和力特异性受体及HPO两条信号转导通路。⑵开展规模化的人胎肝cDNA克隆与测序,建立了大规模、系统的基因表达谱,发现与肝脏发育、分化、癌变以及造血系统发育等相关的基因群。⑶提出生长因子的“发育相关进化”、细胞活性因子与受体的“协同进化”、mRNA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的“协调进化”、种系发生中的“分子减速进化”等规律性认识,并进行了部分实验验证。

沈学础

沈学础, 物理学家 1938年2月28日生于江苏溧阳。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

从事凝聚态光谱及其实验方法研究。发展了光学补偿双光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发现了一定条件下某些固体存在声学局域模。发展了傅里叶变换光热电离谱方法,使硅中浅杂质检测灵敏度有数量级的提高。对超晶格、量子阱及其他低维结构、半磁半导体和非晶半导体以及固体中杂质等作了大量光谱研究,尤注重其中量子态跃迁、量子态杂化耦合等微观量子过程和量子互作用。撰有《半导体光学性质》、《半导体光谱和光学性质》等。 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