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陶俑
十二生肖陶俑又称为“十二支神俑”,起源于南北朝时期(420一589),盛行于隋(581-618)至元代(1279~1368),被认为是能够趋吉避凶的随葬冥器,多放置于墓室四壁内小龛内。作为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生肖陶俑的造型从简单到成熟经历了一定的演变阶段。
在南北朝时期,生肖陶俑的形象只是单纯的动物形体。到了隋代,墓室中放置生肖陶俑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生肖俑的形象也变得成熟起来,演化为端坐的兽首人身的形象。唐代则流行身着袍服、拱手站立的兽首人身像或抱着不同生肖动物的人物形象。宋代(960-1279)以后,十二生肖陶俑演变成人物在胸前双手捧着生肖动物的形象,或在人物衣冠上饰以动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多样的造型中,人抱生肖动物和人身兽首形式的生肖俑最为常见。如1971年在湖南湘阴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一套生肖陶俑便均为兽首人身造型,俑身着宽袖袍,两手向胸前作拱状。这12件生肖俑分放別置于墓壁四周的小型壁龛内,用来表示方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