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由来,和生肖龙有什么关系?


五月情结一一龙舟端午竟千江

中国的端午节,可说是十二生肖中龙的节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五,端阳,还有一连串别称: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恶日节、诗人节、天中节、龙日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大同小异的。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但比较共同的活动内容主要有: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性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成蛋、棕子和时令鲜果等等,这些活动,至今仍然流传于全国各地及邻近清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至今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介绍如下:

纪念屈原说一一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主张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但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后来受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离骚》《天间》《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心如刀割,但无能为力,遂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品《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哀悼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拿出饭团等食物丢进江里祭奠,后来怕饭团入水便散,不能久存,于是又用树叶竹叶包裏,外缠彩丝,于是成为后世的粽子。此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棕子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说一一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期楚国人,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被杀之仇。吴王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子胥统帅吴军与越国交锋,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准备许诺;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持反对意见,并谗言陷害子胥,夫差轻信谗言,赐子骨宝剑,示意让他自尽。子胥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门上,看越国军队怎样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把子胥尸体装在皮囊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江浙一带民众因同情他的正义,每到端午节就往江边祭祀伍子胥。

纪念曹娥说一一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父亲溺亡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仍未寻见父尸,便在五月五日投江,五天后曹娥抱着父尸浮出水面,大家为这一奇迹所感动,从此端午节就传为纪念孝女的节日。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龙民族图腾祭拜说一一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依据一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话动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刻有龙图案的龙舟;二是吴越百姓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龙部落生活在水乡,所以自称是龙的子孙;三是古代吴越人民五月初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应是比拟龙子的文身习惯之遗存。

恶日说一一古文献里有五月初五为不吉日期的说法,因而需要消解。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天生的孩子会妨害父亲。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记载。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起信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熏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夏至说一一持这一看法的是北京旅游学院教授刘德谦,他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理由一是《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也把它划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后来才集中到端午节来。二是端午节活动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是夏至时令的事。三是端午节旧称“天中节”,而夏季之中正是夏至。由此认定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无论何说有理,“龙舟竞渡”总是端午节最受人认同的活动。其实,这一活动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忠臣孝子之外,晚近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如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晚的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校,水上水下灯光相映,情景十分动人广东可说是“龙舟之乡”。连州西岸称赛龙舟为“机龙船”,活动尤其出色。龙船共有六种,色彩和形态略有差异,名为“红龙”“黄龙”“肉龙”“白龙”“乌龙”和“扁颈”。扁颈船的龙头像毒蛇那样的“饭铲头”。制作的龙船都比较长,可供数十人齐划,但水手人数的规定却不太严格。端午那天上午,各村将供奉的神像迎至龙船之首,村中长辈及有身份的人,一一被请上龙船,在八音鼓乐的伴奏下,边放鞭炮,边在河中缓缓漂游。广东清远的龙舟大致有两种:一种称为“龙标”,坐3人或5人,式样是尖头燕尾,因此又叫燕尾艇或“不艇”,一般舟长9.1米,宽42厘米,舷高24.6厘米,舟重约74公斤,用杉木制造。此类龙舟轻盈快捷,最适合河涌或山塘竞渡。另一种称为“游龙”,是木结构的大型龙舟,舟首刻有龙头,设有25桨,加上锣鼓手和航手可乘40人。从龙舟的品种方面就能看出,广东龙舟的精致达到了一定高度。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仅汉族民众热衷于赛龙舟,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这项娱乐。例如贵州苗族人民,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要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希望五谷丰登,其特色是划独木龙舟。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时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端午节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眼里,是个十分隆重的节日,也有划龙舟的习俗,但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则是吃清香的打糕。打糕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槌打制而成。此外,壮族、蒙古族、白族、土家族、拉祜族、仫佬族、京族、黎族也过端午节,也划龙舟。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习俗大体相同。直到今天台湾每年端午都要举行龙舟竞赛,香港也在年年举行。划龙舟的民俗,还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以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且每年要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行了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现代因素的“龙头祭”。人造的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给龙头“上红”、披上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点出龙睛。参与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就被抬到汩罗江上,奔向龙舟赛场。从此以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的理念探索,得从龙的基本神性入手。传说中的龙有喜水、好飞、善变、征瑞等神性,还有兴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既然有这样的神性和神职,被生活在水乡的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崇拜意识必然要外化为具体行为,这些行为包括祭神、上香、娱神、歌唱、舞蹈,还要拟神一一模仿神的举止,表示自己身上已禀赋了“神性”,这大概是“龙舟竞渡”的深层动因。人们相信,通过声势浩大的赛龙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龙心神感应而大娱大悦,从而恪尽神职,保佑一方风调雨顺,稼渔丰收。同时,也使人们自身禀赋龙性,像龙那样强悍矫健,进而祛邪称雄。至于纪念某一人物,只不过是一种附会而已。其原因可能在于,这些人杰的“人性”和龙的“神性”有相通之处。比如伍子胥曾被奉为长江水域的“水仙”“涛神”“潮神”“江神”,而屈原也曾被封为“广源顺济王”的神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