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和什么生肖有关 中秋节与兔儿爷

清秋记趣一中秋节与兔儿爷

八月十五中秋节,可说是十二生肖中兔的节日。中秋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形的。《礼记》有“天子春朝日,秋タ月。朝日之朝、タ月之タ“为之语,所谓“秋暮タ月”,即祭拜月神。古代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大概始于魏晋时期;到了唐代,中秋玩月之风已大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至宋代,中秋节的民俗业已形就《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黄家结告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培戏坐至晓。”民同中秋之夜,则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等象征圆月的祭品、祭拜月神。到了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一些变化,由早期纯通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宮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著萨”与捣药玉兔并存的世俗形象。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说“京中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ル女祀而拜之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云:“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这时生肖兔正式人了角色。

据故旧回忆,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出售兔儿爷的推子;此外,南纸店、香烛店也有出售。兔儿爷经民间艺人大胆创造,多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还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塑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土,有的骑狮,有的骑象,有的骑虎,有的骑孔雀仙鹤等飞禽。制作也日趋精致,有头戴盔甲、身技战范的,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也有扮成兔首人身的商或匠人,如剃头师父、缝鞋匠、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巴能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加讨人喜欢。它已从拜月的对象,转化为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这个时期,人们还供奉绘有月光苦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燕京岁时记》说:“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答萨像;下绘月宫及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精致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色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有些地方还形成了烧斗香、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草龙、要火龙等特殊风俗。

月宫里的玉兔捣药,原是道教掌故之一。最早见于屈原《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过:“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多考证,白兔捣药故事是由用蟾蜍捣药变来的。民间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乞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東手无策,便说“吃我的肉吧!”于是跃人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进月宫,成为玉免。玉兔不断地以玉杵捣药,让更多的人服药成仙。

老北京供奉兔儿爷,也有一段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里遭遇瘟疫,全城蒙难,哭号之声震动天庭。嫦娥见此情景,便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发药治病。玉兔在月宫常年捣药,自然识得药理,于是变化成人,挨家挨户施治,常常是药到病除。为避免在人间引起轰动,玉兔时常穿着各色衣帽,以不同人物的身份出面救人,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成卖油的,有时候又像算命的,为了抢时间、赶路程,以马、鹿、狮、虎为坐骑,跑遍了京城里里外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因此,泥塑的兔儿爷,有各式各样的形象,都很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玉兔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幸福。

2010年9月15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布了“北京中秋形象大使一兔儿爷”形象,因为它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民俗符号,而且具备玩赏趣味,可以为节日增添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京城百姓的浪漫心性。新兔儿爷形象,已经在相关部门完成版权登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