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猪和腊月风情 倒牙以后禁杀猪

腊月风情一一倒牙以后禁杀猪

“倒牙”这个习俗,现今已不存在了,在60年前,南方各地还普遍追有过。什么是“倒牙”?得先从“牙祭”说起。在过去一穷二白的年代,吃猪肉是有时限的,不能天天吃,每半个月方能吃一次,俗称“打牙祭”,意为给牙齿的一次祭享,日期定为每月的初二、十六。川剧《打神告庙》中,鬼卒在奚落焦桂英时,有句唱词是“初二、十六打牙祭,哪个舅子见到你的刀头鸡?”可见鬼神也想沾点油草。

腊月十六是一年之中最后一个牙祭日,故称“倒牙”。民俗规定:倒牙以后不能杀猪,要杀猪只能在“破五”(正月初五)以后。这是对生肖中的猪心生怜情,让猪也能过个平安年的心态反映。但过年又是大庆大欢的日子,肉,必不可少,怎么办?在以往那没有冰箱、冷库的年代,香肠、腊肉等腌腊制品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家家户户过年期间,必做也必吃香肠、腊肉的原因。

腊月已经临近春节,种种过年活动逐渐拉开了序幕。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祭灶节”,这种民俗由来已久,《礼记・月令》中有“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之语,可见先秦已有此俗。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那时祭灶活动有详尽的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

盘丰典。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爵酒烧钱灶君喜。坤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登天门,勺长匀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历代相传送灶君上天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可以延续四天,所谓“官三、民四、船五、龟六”,也就是说,官家祭灶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在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青楼家户只能是腊月二十六。从诗中得知,宋代祭灶的礼品中,猪头似乎不能缺少。但后来大家都集中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而且祭品以鸡为主,有些地方用羊。鲁迅《庚子送灶即事》诗云:“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末句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曾经与灶神会晤,杀了黄羊来祭祀,结果交上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近代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就劈劈啪啪燃放起过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等祭灶食品,而农村则须准备公鸡。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主祭的家长跪在厨房里灶君像前,怀抱公鸡,河南人也有让孩子抱鸡跪在大人身边者的习俗。据说公鸡是灶王爷升天时所骑的马,所以那时的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红公鸡称红马,白公鸡称白马。这倒不碍事,反正都在生肖圈子之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