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鼠历史文化

华夏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创造出花样繁多、五彩斑斓、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又各自演化成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饮食民俗,具体落实到神州大地的各种菜肴上面。放眼天下,著名菜肴浩如烟海,以数计,下面就听小编介绍。

中国食鼠历史文化

前不久,《羊城晚报》和《中国日报》均有人撰文,建议将鼠肉归人食品之列,认为将鼠变为食物,定能使灭鼠运动大奏其效。果然,山西省临猗县三管乡就生产出了鼠肉罐头。其实,中国人食鼠风俗早有先例,可上溯到几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如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北京周口店“北京人”洞穴遗址的用火灰烬层中,就曾发现成堆的鼠骨。

宋代蜀人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一次,乡下人抓了一只肥美的竹鼠送给他享用,他还写过一首诗记录其事。竹鼠似家風而大,尾短色苍,肉很细嫩。在北方草原盛产一种黄鼠,又名礼鼠,据穴而居。因见人站立如拱,又称拱鼠,其体形肥大,乡民也有食用的习俗。

元代诗人贡师泰有诗云:“健儿掘地得黄鼠,日暮骑羊齐唱归。”那时正是荞麦花盛、野韭草肥的季节行人稀少。牧羊人挖得黄鼠、趁着夕阳的余晖,骑着羊儿,唱着歌,高兴兴的带回去,感到可以享受一盘美味了。

许多边疆民族都有食鼠的习惯,所食的鼠类主要是山中的松鼠和田鼠。

黎族人也有食鼠习惯,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先把鼠投人火中烧一会,然后刮去毛,除去内脏,再烤再烧即可。

佤族除了吃松鼠类以外,还食用房前屋后的老鼠。他们捕捉的方式,有围堵法、弩射法、打夹法和手抓法几种,其中围堵法较为常用。将鲜活肥嫩而无病的老鼠用火把毛烧光,再将内脏清除干净后同大米一道煮食,称为“老鼠稀饭”。如果一次获的老鼠太多,一时吃不完,就挂在火塘上方的炕笆上干、做成“老鼠干巴”慢慢地享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