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猪的科学家和院士

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谭其骧

谭其骧(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出生于浙江嘉兴。历史地理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谭其骧不仅对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有独特的见解,对中国地理学史和古代地理学遗产的发掘整理也是谭其骧的研究领域。1942年,他曾纠正了丁文江对徐霞客地理学成就评价的错误,指出早在汉代人们就已经知道长江源于金沙江的事实,阐发了古代著作的科学价值。

谭其骧曾将自己的治学经验总结为两条:一是实事求是,二是绝不迷信。他说:“我应该超过前人,你们应该超过我。只有这样,学术才能进步。”对历史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他又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独到见解。由于不断承担大型的国家或集体项目,谭其骧牺牲了从事个人研究的时间,很多人为他感到惋惜,他却无怨无悔,默默地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谭其骧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是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是中国地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历任理事。他还长期担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代会长。

陈能宽

陈能宽(1923.4.28--2016.5.27 ) 著名金属物理学家。湖南省慈利县人,男,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实验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1986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1988年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周其凤

周其凤(1947.11.20-)湖南浏阳人。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7年11月20日生于湖南浏阳。1959年毕业于浏阳泮春完全小学,1962年毕业于浏阳三中初中,1965年毕业于浏阳一中高中,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70年毕业,留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化学家冯新德先生。

1979年以优异成绩通过高教部留学生考试,成为北大首批赴美公派留学生之一,1980年1月赴美,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1981年9月获硕士学位,1983年2月获博士学位。同年5月回北京大学任教。1986年被聘为副教授,1990年被聘为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等职。

2001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任、司长,2003年6月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003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秘书长。2001年6月至2004年7月,先后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211工程” 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 、“教育部财政部985工程”办公室主任等职。2004年7月由国务院任命为吉林大学校长。现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教育部化学和化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等职。

包信和

包信和,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9年8月生于江苏扬中,籍贯江苏扬中。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7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曾在德国马普学会Fritz-Haber研究所任访问学者。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表面化学与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发现次表层氧对金属银催化选择氧化的增强效应,揭示了次表层结构对表面催化的调变规律,制备出具有独特低温活性和选择性的纳米催化剂,解决了重整氢气中微量CO造成燃料电池电极中毒失活的难题。发现了纳米催化体系的协同限域效应,研制成碳管限域的纳米金属铁催化剂和纳米Rh-Mn催化剂,使催化合成气转化的效率成倍提高。在甲烷活化方面,以分子氧为氧化剂,实现了甲烷在80℃条件下直接高效氧化为-的反应;创制了Mo/MCM-22催化剂,使甲烷直接芳构化制苯的单程收率大幅度提高。曾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6年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等。

刘敦桢

刘敦桢(1887—1968),1887年9月19日出生,新宁县人。1909年随长兄赴长沙,入楚怡学校。1913年赴日留学,先后就学于东京正则学校及东京高等工业学校。1923年回国。1924年执教湖南大学土木系及苏州工业专业学校建筑科。1929年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与文献主任。抗战期间,他率学社人员对云南、贵州、四川、西康诸省古建筑作系统调查。1943年夏,应聘重庆中央大学。次年受命主持建筑系政,后复兼工学院长一职,并负责抗日战争胜利后迁校的建设工程。解放后在南京大学及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51年起历任南京、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委员及一级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国建筑学会常任理事等职。“文革”中,受到-,于1968年5月去世,终年70岁。

钱钟韩

钱钟韩(1911年6月2日—2002年2月8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热工自动化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钟韩于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是江苏省政协第三、四届常委和五、六届主席,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自动控制学科评议组组长。钱钟韩于1985年获美国南加州中华科学家工程师学会颁发的特别奖。

陆汝钤

陆汝钤,计算机科学家。原籍江苏苏州,1935年2月15日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德国耶拿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方面作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是我国该领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设计并主持研制了知识工程语言TUILI和大型专家系统开发环境《天马》。首次把异构型DAI和机器辩论引进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出基于类自然语言理解的知识自动获取方法,把ICAI生成技术推进到以自动知识获取为特征的第三代,并开发出基于知识的应用软件自动生成技术。研究出能把中文童话故事自动转换成动画片的计算机动画全过程自动生成技术,在艺术创造领域内推进了人工智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