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报春花,还有“报春牛”

牛在我国甲骨文“六畜” “马、牛、羊、猪、狗、鸡”中,排序第二,马牛成群,自古为社会兴旺的表象。可见,中国是世界上养牛最早的国家之一,半坡和大汶口出土的遗骨,就有不少牛的化石。文献记载,养牛“祭天子以牺牛”、“肇牵车牛”、“服牛乘马”。

牛文化在我国民间的拓展,源远流长,关于“牛”的神话、风俗各种艺术形态,广为流传,深藏民间,深受百姓喜爱,如在中国民间尤其在广大农村的“报春牛”的古旧风俗流传甚广,有的地方叫“打春牛”。

其做法是:用泥捏成的春牛,到主人家的米缸、谷仓或门口正反各绕三圈,边念:“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等吉语。念毕,给一张木版印制的“春牛图”,户主回赠年糕、大米或钱币后,贴于门墙,以示吉祥。春牛图上印有当年二十四节气,霉伏期、潮汐等与农事有关的天文现象、气象预报。两边饰以十二生肖图,中缀以牧童与牛的图像。据云牧童与牛的画法,大有讲究。牧童骑牛吹着横笛,这一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牧童拉着牛走在前头,是一般年景;牧童在后,用竹梢鞭打牛的屁股,是干旱年,预示歉收。只是改革开放后,这个民间习俗已经渐渐消失了。

不过,“送春牛”体现的是官方色彩,送“春牛图”则更具有民性。在我国古代,每到春分这一天,民间就会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山西民谣云:“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描述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

客家人较多地传承了宋代文明,所以今天的客家社会到处都尚可寻觅到宋代生活的影踪,各地客家还依然保留着立春“送春牛”的风俗。

比如,瑞金客家送春牛名日:“送春”,据清光绪元年《瑞金县志》记载:“(立春先一日)县大夫于仪门外安芒神位,次早黎明把祀毕,用彩线缠竹鞭击土牛,名日打春'。打毕,将土牛撞碎,阴阳生取其泥另做小牛送至各绅士家,名日‘送春’。瑞金客家“取其泥另做小牛”者,并非百姓人家均可,而是“阴阳生”的专利。

从化客家是“以鼓吹导送土牛于同官及荐绅家”,象征多子多福、吉样如意的“春牛”显然也是没有惠及普通百姓,“春牛”的派送对象只局限于官僚、乡绅。

乳源客家在“鞭春牛”仪式之后,取土制作春牛的是花匠,派送对象、方式与从化客家相似,“鼓吹送各乡绅家取赏”。

大埔客家“春官吏以小土牛遗各里社”。送春牛者,春官、春吏也。派送对象不再局限于官僚、士绅,而是各乡、各村。其送春牛习俗,名之日:“发春”。

清末民国时期,四川客家则每年立春这一天,按惯例举行鞭打春牛的仪式。届时,高举的牛鞭把纸糊的春牛打碎时,从纸牛的肚内掉下若干个泥塑的小牛转。围观的人们将其捡起,分别送给那些久婚不育的人家。民间认为,春牛兆示生子。主人家对送春牛者热情款待,并给予一定报酬。最初它是作为一门生财之道,由泥塑匠人在开春时节,将上述诸物送达各家,以此讨取利钱。送春牛时往往敲锣打鼓,无论有无儿子之家,均需虔诚迎迓,不得稍作推辞或将大门关闭。送春牛时也送泥娃娃代表送子,这当不难理解,但送泥牛也有此意,则是各地客家固有的习俗。因为客家视牛为力气最大、田地中出力最多的劳动力,它与男人的意义是相同的。四川客家这种送春牛的习俗,一直持续到今天,只不过现在的“春牛”已不再包含送子的寓意了。“春牛”也只是一本关于四季节气的油印小册子,封面有一头牛,并无泥塑的小牛像。

立春民俗风味最浓的,还数闽西连城客家。连城客家称立春为“新春日”。立春在正月初一之前的,叫“旧年春”;在正月初一之后的,叫“新年春”。立春前后,有人将一个用泥捏成拇指大的“牛”和一张“迎春接福”的喜帖,送到各家各户去打“秋风(抽丰)”。这就是连城“送春牛”。立春日,家家户户在长竹竿上扎有缀以红纸花的冬青和桃李树枝,名日“春把”,竖在大厅前的天井中,伸向天空,摆好供品(一般为素品),等历书注明立春的时辰一到,就点松明、焚香烛、放喜炮,门上贴“迎春接福”、“春到我家”、“春到财来”等小红帽。最独特的民俗活动还是“游春牛”。连城县中南乡、下南乡在立春日都有这项活动,新泉乡则更具特色。这天,给牛头上戴上大红花,配上犁耙,后面扶犁的人有的化装成壮年人,有的化装成老人,还有化装成送谷种、送茶饭等人物角色,有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牌匾,配有锣鼓“十番”,簇拥着环村而游。

在清代,各州、县的地方官员,立春之日会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毕,要用彩纸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内所装的干果食品,随之抛酒一地,儿童争而食之。

清朝乾隆年间,还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每年专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于六月制订次年的芒种土著人牛图,颁发各地,作为印制芒种春牛的规范,可见牛对人的重要性和“鞭春牛”风俗经久不衰的原因多么深厚,这乃因为对于自古几千年来以农业的中华民族和国家来说,牛耕是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牛是农村生产资料里的主要财富,牛和中华民族特别是农民有血肉相连的依赖关系。

随着农业社会文明的衰落,立春“送春牛”的习俗也日渐甚微但依然可以见到,比如,在陕西,由于立春节气往往适逢春节前后,所以一些无正当职业的流浪者,便利用这一年之最大节目期间“送春牛”至百姓各户。广西侗族人民以立春为“春牛节”。这天晚饭后,村寨里的劳动能手和歌舞能手,要组成“送春牛”小分队,敲锣打鼓,挨家挨户“送春牛”,意为将丰收和幸福送到各家各户。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仪式,表达的同样都是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期望和祝愿。 

返回顶部